相信大家都听过“SCI”,也都知道SCI期刊所收载的是全面覆盖了世界最重要、最有影响的研究成果,其研究成果代表着世界基础学科研究的最高水准,所以没有人会不想发,但发SCI论文不是一件轻易就能完成的事,有很多关于SCI期刊的重要知识,如果你都没有了解过,那发文章根本没戏。
SCI期刊所被人熟知的就是“分区”,常听的是一区、二区的概念,又或者是看到过Q1、Q2等标识。但你要想全面了解SCI期刊和它的分区,需要先搞清楚以下几点内容:
1、SCI是什么?期刊or数据库?
2、SCI为什么要进行分区?依据是什么?
3、发SCI论文到底更认可哪个分区?为什么?
接下来,咱们一起去看看吧——
首先,
SCI一般指科学引文索引,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,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,是国际公认的主要检索工具。在上世纪80年代末,南京大学首次将SCI引入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。简单来说,SCI更多的属性是检索数据库,更类似于国内的知网、万方等数据库。能成为SCI期刊也是有一定标准和要求的,并且SCI历经多次变革,才逐渐有了现在学术界比较权威的地位,影响力甚至高于国内的南核、北核等核心期刊。
其次,关于SCI期刊的分区内容,并没有那么难以理解。
分区的标准来源于一项数据—影响因子。鉴于SCI期刊的影响因子每年在不断浮动变化中,把其作为学术期刊的一个评价指标显然是不适合的,也就是说仅凭影响因子,我们是不能直接对不同领域的期刊进行对比的。于是,SCI分区就产生了,把影响因子 从大到小进行一番排序后,就划分除了不同的区域,这些区域就形成了“分区”。
SCI期刊分区有两种标准,分别是:
科睿唯安(Clarivate Analytics,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)公司制定的分区,也称为“JCR分区”。
分区标准就是将收录的期刊分为176个不同学科类别,每个学科再按照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,进行平均分,形成矩形图,没分区占25%。
中科院分区(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制定的分区):
是将“JCR”中所有期刊按照大的研究方向分为13个大类别,然后再按照各类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将每个类别同样划分为4个区,但分区占比不再是平均分,呈金字塔图分布,顶端为影响因子前25%(含25%),称为Q1区;影响因子位于25-50%(含50%)为Q2区;影响因子位于50-75%(含75%)为Q3区;影响因子位于75%之后的期刊为Q4区。
最后,既然知道了SCI期刊的两种分区标准,哪个更适用就成为了争议的新起点。接下来,通过SCI期刊两种分区的对比,你或许会知道哪个更适用。
1.学科类别:
“JCR分区”划分了176个具体的学科,中科院则是按照研究方向只划分了13个大类;
2.分区的比例图像:
中科院分区占比图呈现“金字塔”型,一区的期刊是在13个类别中,选取其中的5%组成的,反观“JCR分区”是平均分,一区占比25%。通过比例分析,能看到部分重叠期刊,有些会在JCR上能排到Q1,但在中科院分区中,只能处于2区或3区了。
综上,我们已经对于SCI分区有了一定的了解,其实两种分区方式都是比较权威的,但国际上普遍认可“JCR分区”,而国内则更倾向于“中科院分区”。当然了,不同单位对两种分区的认可度肯定是不一样的,甚至有的单位还可能会有自己的分区。因此,投稿前一定要先确认自己的学校/单位认可哪一个,或者是不是有自己的分区以及究竟是怎么分区的,避免投稿无效。